
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反映,2024年,国家发布《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》,包括加强气候敏感疾病预警、提升卫生应急能力、推动绿色低碳医疗设施建设等10项行动,旨在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水平,改善公共健康状况。
尽管我国政策体系在气候健康适应领域取得进展,但与《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》评估相比,仍在多层面、多维度存在可持续更迭、完善的内容。具体体现在:健康信号融入不足,当前气象预警系统主要关注气象指标(如温度、风速),但对健康风险的直接关联性分析不足。如,寒潮和热浪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影响尚未完全纳入预警阈值设计;健康导向的早期预警系统需进一步精细化;复合型灾害预警能力薄弱;医疗系统低碳转型滞后;脆弱人群保护需更具针对性;差异化适应指南缺失;跨部门协作与数据共享需深化。
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具有“1+1>2”的放大效应,亟需结合《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》,在预警精细化、跨部门协作、公众参与等方面持续优化,以应对“全球沸腾时代”的挑战。
建议构建健康风险预警模式。借鉴上海、天津市等地经验,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成立“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”“智慧气象”等“气象+健康”创新服务载体。整合气象学、医学、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,通过多部门的数据、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,形成“气象+健康医疗+服务”创新模式,实现气象风险一网感知、气象预警一键发布和气象服务一体联动。设立专项科研基金,支持气象、高校、医院、研究院所及环保部门,针对不同疾病(如哮喘、心血管疾病、感冒等)联合开展跨学科研究,量化气候因子与疾病关联性,推进健康气象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深化跨部门协作与数据共享。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,打通气象监测数据与医院电子病历、疾控传染病报告、居民健康档案之间壁垒,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隐私安全。试点“气象+健康”基层服务,在社区层面整合家庭医生与气象信息员职能,通过家庭医生群推送气象预警与健康建议,覆盖高危人群精准防护。
加强多灾种复合影响量化分析。建立多灾种健康风险模型,整合气象、环境、医疗大数据,分析高温热浪与空气污染叠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,或洪涝灾害后介水传染病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。制定动态阈值预警机制,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敏感疾病,细化气象参数(如24小时变温、气压波动)预警阈值,并开发分人群、分街镇的精细化预报产品。
加强气候健康研究投入和宣传力度。支持开展健康气象科普创新,制作多语言、多媒介的科普素材(如短视频、互动游戏),针对重点人群(如户外工作者、慢性病患者)设计定制化内容。推动国际经验本土化,借鉴WHO气候健康适应框架,结合中国地域差异,编制分区域《公众健康防护指南》,开展专项指引。